海水淡化,如何從技術難成長為了“參天大樹”?
月余前,埃及水務部門對外宣稱,啟動為期30年的海水淡化發(fā)展計劃,總計投資約150億美元(983億元人民幣)。大部分的項目資金將用于小型的海水淡化廠,這些水廠的出水將主要用于替代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周圍的地表水供應。
總的來說,是個驚喜,但算不上意外。目前,全球發(fā)展海水淡化事業(yè)已經常態(tài)化。如沙特、以色列等,海水淡化帶來的淡水資源已經占據了70%到80%左右。截至2017年底,就已經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利用海水淡化技術。
我國,來自自然資源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已經有海水淡化工程115個,工程規(guī)模達1573760噸/日。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有37個。
日前,杭州水處理中心中標山東濰坊15萬噸/日海水淡化及濃鹽水綜合利用工程。據稱,這是“目前國內最大海水淡化及濃鹽水綜合利用項目”。本項目是為解決當地地下鹵水枯竭等問題,保護地下水環(huán)境。
在自然資源部的統(tǒng)計中,2019年新建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等地。其中,浙江截至2019年現有海水淡化工程規(guī)模達407756噸/日,位居榜首。
11月,浙江舟山六橫鎮(zhèn)還傳來消息,又一個日產5萬噸海水淡化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據分析,目前反滲透法、低溫多效法是2大主流技術。剛剛正式供水的“國內首個投產運行的大型熱膜耦合海水淡化項目”——首鋼京唐二期膜法海水淡化系統(tǒng),采用的就是熱法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的濃鹽水作為水源進行二次淡化。
縱觀目前的海水淡化市場,很大程度上的挑戰(zhàn)還是存在于如何壓縮成本。
以上提到的“耦合”模式,就不失為一個可探索的思路,即“熱電聯產、水電共生”。而在近幾年我國海水淡化技術持續(xù)突飛猛進發(fā)展的基礎上,一些關鍵技術和設備國產化,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很突出。
如青島董家口10萬噸/日反滲透工程,噸水總成本基本與國際水平相當,相較部分水廠甚至能低近一倍。業(yè)內專家也呼吁,要加快落實“產學研用”一體化發(fā)展,以自主裝備打造優(yōu)勢產業(yè)。
12月4日,北控水務聯合金科環(huán)境合資設立的北京北控金科海淡科技有限公司注冊成立。金科海淡公司將立足膜技術,發(fā)展海淡技術和業(yè)務,兼顧供排水市場的拓展。
顯然,“近水樓臺先得月”很適用于水務企業(yè)強化海水淡化業(yè)務的產業(yè)鏈延伸現狀,尤其是膜相關企業(yè)。
GWI與IDA聯合發(fā)布的全球脫鹽年鑒中就羅列了TOP 20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項目開發(fā)商。2009年到2020年,蘇伊士和威立雅名列前二,杭州水處理中心名列第10位,上海電氣、香港和記黃埔水務國際公司均榜上有名。
不過就在2019年到2020年的榜單上,西班牙的2家公司取代了蘇伊士和威立雅,上海電氣也站在了第7名的位置。由此可見,近兩年海淡市場的競爭可謂風起云涌。
特此聲明:
1.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
2.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如發(fā)生涉及內容、版權等問題,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
3.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